English

“我为父亲的《黄河大合唱》而自豪”

1998-07-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1999年,将是闻名海内外的《黄河大合唱》问世60周年。为了纪念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的诞生,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最近提议重新出版《黄河大合唱》早期的1941年版本(又称“莫斯科版本”)。近日,记者找到了刚从哈萨克斯坦出访归来、正在北京办事的冼妮娜,请她详细谈了事情的经过。

冼妮娜说:“江泽民总书记今年7月初出访哈萨克斯坦前,亲切接见了我。正是在那次接见中,我告诉江总书记希望能重版《黄河大合唱》的‘莫斯科版本’。让我兴奋的是,提议立即得到江总书记的支持,并当场指示有关负责同志,一定要把它搞好。”

冼妮娜兴奋地对记者说,江总书记非常赞扬《黄河大合唱》,说它是一部“充满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不朽之作”。江总书记还深情地说:“这是我们当年参加革命时印象最深的作品之一,它雄壮豪迈的旋律,寓意深刻的歌词弘扬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励了中华儿女的斗志。”

“虽然父亲创作《黄河大合唱》时我还没出生,他逝世时,我还不太懂事,但从父亲的日记、创作札记以及母亲和周围的人的口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这部作品的事情。”作为冼星海唯一的孩子,冼妮娜向记者介绍了一些当时的情况。

当年,病榻上的光未然对前来探病的冼星海说想把自己两次过黄河时的感受写成长诗,冼星海当即表示要将之全部谱成歌曲。于是两人相约进行第三次合作。1939年,当冼星海听过光未然创作的诗词后,一把抓过诗稿,兴奋地说:“我有信心把它谱写好!”他凭着丰富的生活体验、饱满的热情和高超的作曲技巧,从当年的3月26日开始,仅用六天六夜就创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几个月后,在鲁艺一周年纪念活动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首次公演。毛泽东看完后,十分激动,连声称赞:“好!好!好!”很快,歌声飞遍了大后方的田野、村庄、城市,“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到处响起,鼓舞着无数热血儿女走上革命道路。

虽然《黄河大合唱》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但什么是1941年的莫斯科版本,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冼女士就此向记者作了解释。

冼星海最初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时,当时的物质条件很有限,只有几把小提琴和一些二胡、笛子等,所以乐曲的配器比较简单。当时演出,一切因陋就简。没有低音乐器,就用洋桶自制;在茶缸里放几把勺子叉子使劲摇动,就是打击乐器了。斯诺等国际友人看了演出后,感慨道:“世界上再没有第二支这样的乐队了。”虽然当时这部作品还很不完美,但它却十分朴实。在延安演出时,效果好极了。

现在人们经常欣赏到的《黄河大合唱》,其实更多时候是原中央乐团的演出本,是根据演出需要整理加工过的。而大约在1941年,冼星海利用在莫斯科工作的点滴时间,将《黄河大合唱》又重新作了一些修改,特别是增加了管弦乐的配器,使得作品更有气魄、更具感染力,这就是通常说的“莫斯科版本”。

据了解,该版本是一部大管弦乐队的总谱,当时正值苏联卫国战争,加之其他原因,从未正式公演。冼星海逝世后,手稿被带回国,现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手稿上,“黄河大合唱”几个字是用俄文写的。记者问冼妮娜,为什么说这次是重版?冼妮娜说,据说该版本曾有过内部发行的影印本,虽然一直未见到公开的出版物,但叫它重版显得更慎重。

何以萌生重版“莫斯科版本”的想法呢?冼妮娜对记者说:“其实,这件事最早是词作者光未然先生向我提出的。”冼妮娜认为,从研究中国音乐史的角度讲,尽管这一版本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研究历史就要尊重历史的原貌,要研究《黄河大合唱》就应了解它的所有版本。“莫斯科版本”的重版将对音乐史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冼妮娜说,重版是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60周年活动中的一部分,现在还处于最初的筹备阶段,目前她正在征求有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冼妮娜深为父亲的这部作品感到自豪。她说,《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纽约、莫斯科、多伦多、新加坡、马来西亚……在世界各地,它以其所蕴含的民族气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着无数人的心,而这也正是《黄河大合唱》久演不衰的原因。她希望现在和将来,这部作品都能像过去一样为人们带来动力和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